【英國倫敦攻略】牛津大學 基督堂座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 英格蘭最小的教堂


參觀完基督堂學院(Christ Church)學院餐廳(The Great Hall),沿著參觀路線,就會來到基督堂座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亦即是祟拜的禮拜堂。英國的教堂是何其宏偉,精緻,真的是不容錯過的景點。縱使來不了牛津的基督堂座堂,也要找機會好好參觀其他英國著名教堂,唯有親臨其中,才能感受建築物何其高祟,不期然心裡發出詢問,究竟在沒有起重機的時代,是如何建造出來?人類的智慧在任何年代也往往超乎於想像。


大四合院(The Great Quadrangle)/ 湯姆四合院(Tom Quad)

參觀完學院餐廳(The Great Hall),走出大廳,就會來到基督堂學院(Christ Church)的中心大四合院(The Great Quadrangle)。1682年,前學生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受命在正門上方建造一座新鐘樓。這座鐘樓內裝有來自奧斯尼老修道院(Old Abbey of Osney)的鐘 - 大湯姆(Great Tom)。因此,通常非正式地稱為「湯姆四合院」。
湯姆塔(Tom Tower)上有兩個雕像壁龕,分別安妮女王(Queen Anne)雕像,現在俯瞰著廣場的正門,面向學院內;另一個是面向學院外的是學院創始人紅衣主教沃爾西(Cardinal Wolsey)雕像

最初克里斯托弗提議由「現任陛下」查理二世(Richard II)和學院創始人亨利八世(Henry VIII)填補這兩個位置。 然而,這個提議落空了。相反,壁龕空置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直到牛津伯爵羅伯特哈利(Robert Harley)基督堂學院贈送安妮女王的雕像以填補空缺。
每年11月11日是國殤紀念日(Remembrance Day),又名和平紀念日,是紀念一戰和二戰犧牲的軍人和平民的日子,罌粟花/ 虞美人花(Poppy)的紅色,是代表壕溝的鮮血,人們佩戴此花來作紀念。而VK參觀的時間正正是在11月,所以可以看到周圍擺放著虞美人花。

而在四合院的中心,有一個水星噴泉,裡面有一尊水星雕像,是由建築師愛德華·勒琴斯爵士(Sir Edward Lutyens)設計,印度首都新德里大部分建築都是經由愛德華設計的。水池本來是為了防火而建造的,希望在發生火災時能提供水源。現在水池裡還有一條價值不菲的大錦鯉,是由日本皇后捐贈。
面向湯姆四合院有六座雕像,三座在入口上方,中間的就是紅衣主教沃爾西,兩側是手持基督堂學院(Christ Church)徽章的天使。沃爾西亨利八世的專職牧師,並逐漸登上權力頂峰,最高任大法官,被稱為英格蘭的「另一個王」。可惜在解除亨利八世阿拉貢的凱薩琳(Catherine of Aragon)的婚姻失利後,沃爾西失寵並被剝奪政府職位。亨利八世絕對是一個暴君,而沃爾西為他的失敗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要知道當時的天主教不容許離婚,而當時的教宗克勉七世(Clemens PP. VII)遲遲未答應亨利八世的離婚要求,於是在1533年1月,為了與新歡結婚,亨利八世操控英國國會通過法案,宣佈脫離羅馬教廷的控制,亨利八世安妮(Anne Boleyn)秘密結婚,並將和凱薩琳皇后的這段婚姻宣佈為無效。


基督堂座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歷史

基督堂座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英國聖公會(Church of England)牛津教區(Diocese of Oxford)(包括牛津郡(Oxfordshire)白金漢郡(Buckinghamshire)伯克郡(Berkshire))的主教座堂,同時也是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的教堂。

它曾經是英格蘭最小的教堂,但在20世紀維多利亞時代工業革命時期,工業城鎮人口激增,更細的教堂分別在打比(Derby)湛士福(Chelmsford)伯明翰(Birmingham)李斯特(Leicester)建立,基督堂座堂因而排名第五。
大教堂是在諾曼年代建造的,經過維多利亞時代的重建。雖然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但大教堂矗立在一座古老的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教堂的遺址上,該教堂是牛津守護神聖弗里德斯維德(St Frideswide)建立的修道院,而聖地位於拉丁禮拜堂 (Latin Chapel)
在入口處,有紀念大戰犧牲的人民,紀念的同時也警剔大家戰爭的殘酷,和平的重要性。


聖弗里德斯維德(St Frideswide)的故事

迪達(Dida)麥西亞王國(Mercian rīċe)的國王麥西亞王國中世紀英格蘭七國時代的王國之一,曾經稱霸英格蘭地區約三個世紀,隨後逐漸衰落,七國之一的威塞克斯王國(Westseaxna rīċe)最終統一了所有王國,並建立英格蘭王國。),當時統治著牛津郡西部恩舍姆(Eynsham)附近的一個地區。

弗里德斯維德(Frideswide/ Frithuswith撒克遜時期的拼寫)迪達的女兒,出生於公元650年左右,她在父親的幫助下,在牛津建立了一個修道院,迪達更賜她成為修道院院長。
好景不常,迪達死後,李斯特郡(Leicestershire)埃塞爾博爾德(Aethelbald of Mercia)繼任為麥西亞國王,並向弗里德斯維德求愛,弗里德斯維德拒絕了他的求愛,埃塞爾博爾德竟然試圖綁架她,但弗里德斯維德成功逃走了,在埃塞爾博爾德尋找弗里德斯維德時從馬背上掉下來摔斷了脖子。
另外,弗里德斯維德還跟泰晤士河(River Thames)西岸賓西(Binsey)的一座修道院有關(現為St Margaret of Antioch, Binsey)。她曾向神祈禱,一口井湧了出來,井水俱有治療功效,許多人慕名而來,至今仍可參觀(現為St Margaret's Well)。弗里德斯維德在公元727年左右去世,並安葬在修道院裡。
到了1002年聖布賴斯節大屠殺(St Brice's Day Massacre)的暴力事件,無準備者埃塞爾雷德國王(Ethelred the Unready)下令對丹麥人進行大屠殺,整個遺址被摧毀。其後,奧古斯丁修道院建在同一地點,人們普遍認為基督堂座堂矗立在撒克遜修道院教堂之上。
1180年,弗里德斯維德的遺體被移到修道院教堂的新聖殿中,亨利二世(Henry II)親自見證了這一事件。弗里德斯維德被宣佈為牛津大學和整個城市的守護神。 在整個中世紀時期,聖弗里德斯維德神殿是一個受歡迎的朝聖地,但在亨利八世的修道院解散期間遭到嚴重破壞。
聖地於1588年在瑪麗一世(Mary I)的統治下得以修復,但後來一位名叫詹姆斯·卡爾夫希爾(James Calfhill)加爾文教(Calvinist)教士決心剷除對聖弗里德斯維德(St Frideswide)的崇拜。他嚴重損壞了神殿,並將聖人的骨頭與一位名叫凱瑟琳·達馬丁(Catherine Dammartin)的女人的骨頭混合在一起。直到今天,骨頭仍然混合在一起。
1546年,修道院成為牛津教區的大教堂,同時它被併入基督堂學院。它現在既是大教堂又是大學禮拜堂。湯姆四合院(Tom Quad)在1525-1529年之間建造時,原來的諾曼教堂中殿被拆除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大教堂只是其原來大小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具有很多歷史意義!


合唱團(Choir)

合唱團的位置建於1158年至1190年之間,大約在1500年左右增加了一個驚人而又豐富的拱形天花板。天花板是何其宏偉,是晚期垂直的絕妙作品,由威廉·奧查德(William Orchard)設計,從拱形凸台上垂下精美的吊墜,吊墜由拱形肋骨連接,這些肋骨相交形成八角星形,聳高的拱頂更讓整個大堂顯得高大壯麗,非常精緻華麗,絕對不要錯過,記得要抬頭好好欣賞。
教堂在每個星期日都會有兩場禮拜,是對外公眾開放的。他們有自己的唱詩班,每年都會在英國尋找會唱歌的小朋友,如果表現佳,更會出錢請他們加入唱詩班。在這拱形聖壇中,聽著詩歌班唱歌,應該是十分美妙,有機會也想置身其中好好體驗一下呢!
合唱團通道旁有個6呎6的雪花石膏騎士雕像,祭壇墓建於十五世紀初,而雕像上面是十四世紀的盔甲,由此推論,雕像比墳墓更早建造。墳墓上的雕像展示了一個全副武裝的騎士形象,考古學家估計是卒於1386年的約翰·德·諾沃斯(John de Nowers),鎧甲罩衣上有三個金色的麥穗,是他的紋章。他的頭靠在傾斜的頭盔和牛形徽章上,腳下躺著一隻帶項圈的狗。
在北耳堂通道有另一個中世紀墓室,亞歷山大·薩頓(Prior Alexander Sutton),他是聖弗里德斯維德修道院的院長之一。


聖弗里德斯維德神殿(the Shrine of St Frideswide)

雖則聖弗里德斯維德神殿被描述為大教堂中最古老的紀念碑,但實際上只是保留了原始神殿所在的平台,並且在中世紀時期添加了自然主義的樹葉雕刻。這座神社在整個中世紀吸引了許多朝聖者,其中包括阿拉貢的凱薩琳(Catherine of Aragon),她在1518年前來祈禱健康兒子的誕生。不幸的是,這對她沒有多大好處。
她的第一個孩子瑪麗出生後,阿拉貢的凱薩琳一次又一次的流產,導致她最終跟亨利八世離婚被驅逐,離婚更動搖了英格蘭天主教會的基礎,導致修道院的解散。而瑪麗就是後來成為英國女王 - 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瑪麗一世 (Mary I)
神殿後面是愛德華·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設計的維多利亞式聖弗里德斯維德窗戶。頂部展示了一艘載著弗里德斯維德前往天堂的靈魂之船,下方的花形窗戶,左側是創世紀的善惡知識樹,中間有蛇的圖案,右側窗戶是啟示錄中的生命樹。
下面的十六幅畫板描繪了聖弗里德斯維德的故事。窗戶描繪得很仔細,色彩繽紛,若果細心看,就會發現有些有趣的地方,例如第八格有鴨子,第九格有睡覺的豬,而最有趣的是第十六格竟然更有一個廁所圖案,廁所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產物,反映這不是弗里德斯維德的時代製造的窗戶。
1858年倫敦大惡臭(Great Stink),由於人口的增長,衞生環境變得十分差,伯恩-瓊斯也因而生病,可能得了瘧疾。由於弗里德斯維德是死於發燒,這引起了伯恩-瓊斯的共鳴,而廁所的加入是暗示了適當的衛生設施可以挽救她生命的方式。如果真是這樣,這就是一個微妙的政治信息,生於維多利亞時代的遊客可能很容易理解。它還提醒我們,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良好衛生設施就是國民健康的最大因素。
聖弗里德斯維德神殿不遠處是聖弗里德斯維德修道院的贊助人伊麗莎白·蒙塔丘特夫人(Lady Elizabeth Montacute)的墓地。墳墓兩側描繪了她十個成績非常優異的孩子,其中包括一位主教 - 伊利的西蒙、一位伯爵、兩位女修道院院長和一位女修道院副院長。


主祭壇(High Altar)

牛津基督堂座堂東端,展示了聖壇和玫瑰窗。玫瑰窗是由哥德式復興的建築師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爵士(Sir George Gilbert Scott)於 1853年安裝。祭壇是許多宗教的重要特徵,是宗教建築中共同的焦點。祭壇可以很簡單,小桌子加上蠟燭,又或可以很宏偉,巨石覆蓋著繡花布和金銀製成的手工藝品。
基督教祭壇通常中央有一個十字架,兩邊都有蠟燭。而基督堂座堂的高壇最引人注目的是彩繪石屏風(Reredos),設計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1800年代,由喬治·博德利(George Bodley)設計,雕刻由威廉·布林德利(William Brindley)完成,大部分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裡的裝飾都是出自他刀筆。屏風並不是用木頭雕刻而成,總體是砂岩,人物是大理石,非常華麗和色彩繽紛。
屏風的中心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十字架上方有4個英文字母INRI。INRI就是拉丁語的縮寫:Iēsus Nazarēnus, Rēx Iūdaeōrum,譯為“拿撒勒人耶穌,猶太人之王”(約翰福音19章19節寫著「彼拉多又用牌子寫了一個名號,安在十字架上。寫的是:『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而在教堂中,祭壇總是位於東方,因為它更靠近耶穌死去的耶路撒冷。


貝克特彩色玻璃窗(The Becket Window)

露西教堂(Lucy Chapel)有幾座引人入勝的紀念碑,紀念在內戰(Civil War)中作戰的保皇黨支持者。查理一世(Charles I)在戰爭期間將他的總部設在牛津,許多重要的騎士士兵被帶到安葬於大教堂。其他著名的紀念碑包括羅伯特金(Robert King),他卒於1354年,是奧斯尼(Osney)的最後一位修道院住持,後來成為牛津的第一任主教。
露西教堂有一扇窗戶是一個非凡的中世紀遺跡,那就是貝克特彩色玻璃窗(The Becket Window),甚至是大教堂的特色,因為它的窗飾是大教堂中最古老和最好的彩色玻璃。玻璃大約可追溯到1320年,描繪了聖托馬斯·貝克特(St Thomas Becket)的殉難
到了亨利八世,在宗教改革時下令銷毀所有貝克特的肖像。窗戶倖免於難,因為只有貝克特的臉被移走了,取而代之的是透明玻璃,基督堂座堂更保存這幅畫下來。1981年,這塊玻璃終於被更準確地再現原作所取代。


聖邁克爾之窗(St. Michael’s Window)

北耳堂的東端,有一扇大教堂最大的窗戶,是聖邁克爾之窗(St. Michael’s Window),由克萊頓和貝爾(Clayton & Bell)於1870年設計。維多利亞時代的彩色玻璃展示了大天使米迦勒(Archangel Michael)帶領他的天使軍隊打敗魔鬼,魔鬼被描繪成聖米迦勒腳下的一條龍。


拉丁禮拜堂(Latin Chapel)

拉丁禮拜堂(Latin Chapel)有一扇天使報喜窗,同樣是愛德華·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設計。
最左方的是年輕先知撒母耳(Samuel)。而下方則是小孩撒母耳,他穿著他的母親哈拿(Hannah)編織的小束腰外衣,哈拿待孩子斷了奶後,便把他帶往聖殿,交給大祭司以利(Eli)撫養。當以利向他解釋是主親自呼喚他時,他就去問他的主人為什麼要呼喚他。

旁邊的是正在詠唱的年輕豎琴國王大衛(David)。而下方則顯示他在年輕時戰勝了巨大的非利士冠軍歌利亞(Goliath)

旁邊的是自信地拿著聖杯的約翰(John),這是一杯苦難和救贖的杯子。而下方則是最後晚餐的動盪情緒中,斜靠在耶穌的懷裡。

最右邊的是正在研究書本的年輕提摩太(Timothy)。而下方則是他少時向母親尤妮斯(Eunice)學習。
兩個天使在四周是藤蔓、葉子、花朵和水果的自然美景中彈奏豎琴。


紀念禮拜堂(Remembrance Chapel)

紀念禮拜堂(Remembrance Chapel)這扇窗跟愛麗絲夢遊仙境愛麗絲是有關係,又是愛德華·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所設計,為了紀念愛麗絲(Alice Liddell)的妹妹伊迪絲(Edith Liddell)

伊迪絲剛剛宣布訂婚後幾天,她就死了,當時只得22歲。為了紀念她的一生,她的父母要求藝術家用伊迪絲的肖像作為聖凱瑟琳(St. Catherine)臉部的基礎。當然她的父親正是基督堂學院院長,自然有這權力。而聖凱瑟琳右邊的天使,藝術家邀請了他的妻子珍·伯登(Jane Burden)作為天使的模特兒。
相關文章
👉 【英國倫敦攻略】牛津大學最顯赫的學院 基督堂學院(Christ Church)現實版霍格華茲(Hogwarts)


管風琴(Organ)

現在的管風琴只保留了1680年史密斯神父(Bernard Schmidt)風格的外殼,再由奧地利的Rieger於1979年進行了改造。主要原因是那是查理二世復辟之後,被清教徒更換及移除管風琴。在過去的300年裡,該管風琴經歷了兩次重大搬遷和多次翻新。
管風琴最初是在聖壇的西端,第一次搬遷發生在1856年,當時屏幕和管風琴被移到了南耳堂。到了1870,按照史密斯神父的設計,加了新的合唱團風琴。這次的搬遷打通了教堂從西到東的視野,變得廣闊了。
19世紀,參加基督堂座堂的學生人數增加,於是在1844年,進行了第二次搬遷,管風琴搬到西區的當前位置,現在人們從管風琴下面經過,就會進入禮拜式的聖壇,而不是教堂中殿。
這個管風琴是為了紀念卡斯伯特·辛普森(Cuthbert Simpson)而重建的。
在教堂的走道地板上,都是對這座教堂建成有貢獻的人的名字。有一塊是獻給哲學家自由主義之父約翰·洛克(John Locke)的墓碑,旁邊是一塊獻給藝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的墓碑,兩人都曾就讀於基督堂學院紀念禮拜堂內是牛津運動(Oxford Movement)領袖之一愛德華普西(Edward Pusey)的紀念碑,旁邊是現代詩人威斯坦·奧登(W.H. Auden)的石碑,他經常在禮拜堂裡做禮拜。


牧師會禮堂(Chapter House)

離開基督堂座堂,經過中世紀迴廊,途經牧師會禮堂(Chapter House)。禮堂是奧古斯丁修道士聚會的地方,他們建立了基督教堂所在的古老修道院。在隨後的幾個世紀,它曾被用作餐廳和演講廳,更曾經是廣受歡迎的商店的所在地,並展示了牛津教區基督教會和教區的一些珍寶。但隨著遊客中心於2019年開放,商店則搬遷到那裡,而禮堂將恢復為大教堂,偶爾會作展覽場地。
牧師會禮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25年,但這扇門比禮堂更古老,是基督教堂中最古老的門之一。牧師會禮堂建於1150年,但在1190年的大火燒毀了舊禮堂,現在這個是其後新建取代,但這道門仍可以看到那天火災的傷痕,這就是為甚麼門看起來如此粗糙的原因,雖則古老但歷久不衰,經得起考驗。
最後,英國的教堂簡直是一個歷史的博物館,當中只要尋覓就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
基督堂座堂(官方網頁)

地址:Christ Church, St. Aldates, Oxford, OX1 1DP, United Kingdom
如果您喜歡VK的分享,歡迎👍Follow VK Travel MeWeFBIG,更可以在下面👏「拍手」來支持VK Travel噢!
相關文章:
➤ 【英國倫敦攻略】英國倫敦14天 文化 藝術 自由行 懶人包
➤ 【英國倫敦攻略】孤星淚也來取景 佈滿商店的橋樑 巴斯 普爾特尼橋(Pulteney Bridge)
➤ 【英國倫敦攻略】英國唯一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巴斯(Bath)
➤ 【英國倫敦攻略】英國人氣龍蝦大餐 Q彈厚肉CP值高(Burger & Lobster)
➤ 【英國倫敦攻略】一同進入哈利波特的電影世界(一) 哈利波特影城(The Making of Harry Potter)
➤ 【英國倫敦攻略】紀念英國最受歡迎的歷史英雄 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
➤ 【英國倫敦攻略】漫步倫敦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 隨處可見的歷史人物及建築
➤ 【英國倫敦攻略】解鎖英國千年戰略要塞 牛津城堡與監獄(Oxford Castle & Prison)聖佐治塔(St. George’s Tower)
➤ 【英國倫敦攻略】從城堡到監獄到酒店 牛津城堡與監獄(Oxford Castle & Prison)
➤ 【英國倫敦攻略】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傳統市集 牛津室內市場(The Covered Market)
➤ 【英國倫敦攻略】牛津大學最顯赫的學院 基督堂學院(Christ Church)現實版霍格華茲(Hogwarts)

You Might Also Like

0 留言

Top Categories